13
许令嘉之所以特意挡在丽丽身后,就是因为她的裤子弄脏了。
等到进了卫生间,她才提醒过丽丽:“你是……身上来了吗?”
丽丽没有概念,嫌弃地反问:“什么身上来了不来了的。”
许令嘉认真看她表情,发现她好像不是在故意装傻,好像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她把丽丽推到木桶边,说:“你把裤子脱下来看看。”
丽丽将信将疑地把裤子脱了之后,看到上面一大块红色血迹,愣了一下,然后毫无征兆地“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芦村在罗娟到来之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村医了,再往前的一个,是个年过七旬的老爷子,也不是正规医生,只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知道一些草药能怎么对症罢了。
哪会有人教孩子生理期的相关知识呢?
许令嘉一直不停向丽丽保证:“这是正常的!这真是正常的!每个女孩子都会有的,绝对不是绝症,我向你保证!”
这个保证的有效期并不长,两个人洗完澡之后,一出来姜斌就发现两个女孩子的眼睛和鼻头都红红的。
但因为时间已经晚了,她们现在又都已经止住了哭,没必要再去平白招惹,等许令嘉带着丽丽回房间之后,他才问孟宁:“许老师不会被丽丽欺负了吧?我看她刚才眼睛都红了。”
“她是会被欺负还不吭声的人吗?”孟宁扯了扯嘴角,把笔放下来,活动了一下手腕,“你把需要的东西列张条子,明天我办完事去采购。”
“生活急需品已经差不多了,”姜斌想了想,才说,“许老师毕竟是城里来的,估计吃不惯这儿的东西,泡面再带几包回来吧。”
“不惯这毛病,待不下去走就是了。”
孟宁并不是针对许令嘉,而是真的出自内心觉得她不是能在芦村待得长久的人,她早点走了,就能早点为将来做打算,比如这次去镇上开会,就能提要求,安排一个新的支教老师过来,最好全能一些,最好能是个男性。
即便是孟宁亲自在这里扎根搞扶贫,他也确实觉得这里的条件太过艰苦了,女孩子在这里各种不方便。
“宁哥,我觉得你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许老师确实有些不习惯这里,但她毕竟不是这儿土生土长的,不习惯太正常了,人家也没抱怨过,你别对人家这么大抵触情绪。”
孟宁把发言材料收好,起身拨了拨灶里的柴火,没有接他这个话茬。
许令嘉从来没有带小孩儿的经验,更何况还是个已经半大不小,来了姨妈的女孩子。
丽丽一直陷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绪里无法自拔,进房间没多久,枕巾都被哭湿了。
“到底要我说多少次啊!”许令嘉都快哭了,“我跟你保证,你真的不是快死了!我给你用的那个叫卫生巾,就是我给自己准备的,真的!每个女孩子,每个月都会有这个,不信你等明天问你们罗医生!”
但小女孩没经过事儿,一点小事都能被放大无数倍,一瞬间就感觉天都要塌了。
许令嘉都不知道最后两个人是怎么睡着的,只知道第二天村里的鸡打鸣的时候,她起来发现丽丽已经没在自己身边了。
她惊出一身冷汗,随便套了件衣服就冲出去,结果看到丽丽正喜滋滋地在帮腿上绑了纱布的罗娟整理药盒。
“……”许令嘉走过去,问道,“罗医生你这是怎么了?”
开口才发现自己嗓子都哑了,发出的声音十分粗噶。
“我没事,就不小心摔了一跤,皮外伤,”罗娟上下打量了许令嘉一眼,“许老师你怎么眼睛都肿了?昨晚没睡好?”
许令嘉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倒是丽丽说:“许老师昨天晚上一直说梦话,还哭!”
“怎么可能!”许令嘉大声反驳道,“我从来不说梦话的!”
丽丽立刻开始学着她捏着嗓子说:“‘我不走!我绝对不会走的!’,你一直在哭,推都推不醒。”
就……这么害怕会被赶走吗?
许令嘉实在太没面子了,赶紧转移话题,她四处看了一眼:“姜老师他们呢?”
问都不敢问起孟宁,真的生怕他一出现就要赶她走似的。
“上山去检查昨晚的情况去了,”罗娟告诉她,“雨已经停了,今天宁哥得去镇上开会,你放心吧。”
放心吧,至少今天,没人赶你走。
“我……有什么好不放心的。”许令嘉嘴硬了一句,然后很快揉了揉眼睛,说,“对了,罗医生,你赶紧告诉丽丽,生理期是每个女孩子都有的,真的不是绝症。”
“我已经和丽丽解释过了,”罗娟笑了起来,“没想到你科普能力还挺强的。”
许令嘉苦笑道:“强什么啊,丽丽昨晚一直哭,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说了,我先去洗漱一下。”
“对了,许老师,锅里热了窝窝头,洗漱完记得吃早餐!”罗娟提高音量提醒她。
“知道了!”
许令嘉一边洗漱的时候一边在想,这乡村教育,看来不止是知识层面,很多生理卫生相关的内容,看来这儿留守儿童的了解都非常缺失。
男孩儿还好一点儿,女孩子的问题更大一些。
这个叫丽丽的女孩子,其实她并不陌生。
来芦村之前,许令嘉已经提前看过这里适龄儿童的相关资料,这个叫鲁丽的女孩子,妈妈生她的时候就难产走了,爸爸现在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就一个爷爷和她相依为命。
爷爷能给孙女儿教些什么呢?也怪不得鲁丽会因为第一次来大姨妈,吓得以为自己得了绝症。
芦村这样的人家并不是个例,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里都只有老人在,农忙的时候,所有孩子都得去干活,家里的事也多,所以上学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许令嘉想,教育问题只是凸显出来的“果”,要想彻底解决,还得顺着这个“果”去溯“因”。
每家每户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人们只能顾好眼前,根本没工夫去考虑孩子是不是读书更有出路。
一天不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再怎么搞教育,那都是治标不治本。
发表的评论审核通过后会在评论区显示哦~ 可在个人主页查看书评的审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