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杭州 阅读至25%

食在杭州

书名: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作者:庐上雁 本章字数:8399字 更新时间:2021-03-04 16:09

南宋时期,临安(杭州)作为一个大国的都城,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也包括最优秀的厨师,当时杭州餐饮业繁荣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可说集南北风味之大成,采各地菜肴之众长。由于战乱,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以及江南运河与钱塘江航道畅通无阻,全国各地交通往来频繁,明州(宁波)港与杭州港的吞吐能力日益加强,各国人员与外使往来不断,加上杭州地处江南水乡,市场繁荣,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山珍水产海鲜,应有尽有。

临安城内的酒楼、饭庄遍布,菜肴美酒,烹饪技艺,达到登峰造极。

南宋酒菜,扬名天下。这些内容在地方史志及相关文献中,或多或少,均有记载。

初始的饮食文化写作

林正秋对杭州饮食文化的研究与创作始于八十年代,纯粹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一九八一年夏,他到太原参与全国地方志学会的成立大会,刚巧碰见《中国烹饪》杂志编辑吴步初先生向他约稿。好在林存量多,一口应承了下来。

回杭州后,立即动笔写了一篇《南宋临安的饮食》,寄了过去。

次年(1982)3月《中国烹饪》将那篇文章登了出来。同年三月《史学月刊》又发表了他的另一篇著作《南宋临安商业》,这些论文对临安(杭州)的食品与商业作了介绍。不过,人们只能从文字上感受南宋饮食,很想品尝一下史上的那些扬名久远的古老菜肴。

研制仿宋菜肴

改革开放以后,杭州旅游业蓬勃兴起,游客南来北往,促使人们对于餐饮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九八四年,杭州的几家餐馆,梦梁楼、八卦楼等开始创制仿宋菜品。八卦楼餐馆经理徐荣海、厨师叶杭生二人在试制南宋菜肴时,发现很多古书上对于菜肴的描述,只有个菜名,或者,仅有一鳞半爪的记载,而没有记录下来菜料、配方与烹制方法,究竟怎样才能烹制出原汁原味的宋代名菜呢?

经人指点,他们登门拜访了林正秋,向他请教宋代菜肴的制作技术,以及菜肴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何才能做出地道宋菜。

虽说林本人不擅厨艺,但是他被厨师们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打动,慨然应允帮助八卦楼餐馆制作仿宋菜。林对他们说,中国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到了南宋时期,八方商客纷至沓来,百姓富足,市场繁荣,山货水产,蔬菇海鲜,家禽野味,应有尽有,城内外酒楼餐馆遍布,菜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只是南宋至今已经千年,岁月流逝,天灾人祸,许多菜品早就失传了,留下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古代餐饮著作,或者,几个菜肴的名称。

于是,他开始了专题研究,查阅大量古书,包括《宋史》、《武林旧事》、《都城纪胜》、《山家清供》,正史、野史以及宋人的笔记,各种章回小说对于菜肴的零星片断记载。

在厚实史料的基础上,林详尽地介绍了南宋时期的餐饮特色、制作方法,以及它的文化内含,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并拿出那期《中国烹饪》,提供给他们参考。

据记载,南宋宫廷有一道名菜,叫做“荔枝白腰子”,究竟是荔枝炒腰子,还是将腰子切成荔枝形状,厨师们弄不清楚,只好向林正秋讨教。

在林的帮助下,终于明白了此菜的制作方法:宋代时,荔枝是贡品,一种上等食品,腰子,只是民间食物。按皇室规矩,不登大雅之堂。不过,在宋室南渡途中,在金兵的追杀之下,康王赵构疲于奔命,流落在老百姓家,吃过农家烹饪的腰子,感觉味道不错。

定都临安,绍兴议和协定签订下来后,社会经济逐渐安定下来,赵构很想吃猪腰炒的菜,又怕失了体面。当时在临安酒店已有了采用炒、蒸、酿不同方法烹饪的猪腰子菜肴。

宫廷厨师学着民间酒楼的烹制方法,将腰子对开,去骚,制作成荔枝花形,再采用上等香雪酒、姜汁渍过,清水煮沸,将腰子倒入滚水中“穿”,呈嫩白色捞出,再放入高汤锅,立即出锅装盘。成菜后,腰片卷成圆珠,状如荔枝,色泽鲜嫩,宛若白玉了。

一款南宋名菜“荔枝白腰子”就这样出现在当今大众的餐桌上了。

经过半年多努力,他们又成功地仿制了“江南清羹、炒腰花、蟹蒸羊、两熟鱼、蜜汁鹌子”等南宋名菜三、四十道,其中有宫廷名肴,也有百姓的家常菜。

宋代菜谱中有“蟹酿橙”这个菜,宋代烹饪著作《山家清供》(注1)有明确记载:“橙用黄熟而大者,截顶,剜去瓤,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带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

林将书中记载,与厨师们探讨商榷,详细解释了古文中的深层含义,恢复了这道宋代名肴:厨师将橙子切去顶,挖去橙内的瓤肉,塞进蟹黄、蟹肉,加酒与醋调味,再将原切下的顶盖合,放在笼中蒸熟。上桌时再蘸盐、醋。此菜制作独特,橙蟹相配,咸中带酸,橙香馥郁,美不可挡,成为杭式菜中的至珍佐酒佳肴。

“美味佳肴,天下绝活”

林的文章为杭州餐饮业挖掘南宋饮食文化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后,林发现南宋时期,由于大批黄河流域的居民因为游牧民族的入侵,以及战乱动荡而流落到临安。他们的饮食习惯与杭州人不尽相同,初时的临安烹调方式称为“南料北烹”,尔后,才逐渐发展到“南料南烹”。

他与楼外楼、梦梁楼等餐馆厨师一起又研制仿了宋菜肴多达三十余款。实际上,仿宋菜肴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与黄河流域烹饪方式带到了杭州,又融合了江南的水乡风味,三者齐备。林与厨师们将杭州“美食天堂”的声名,演绎到了极致。中外游客到杭,凡有品尝仿宋菜肴者,无不拍手称快,夸道:杭州美食,天下绝活,无与伦比!

研制乾隆御宴

乾隆虽说是一个满清帝王,根据民间流传说法,也是一位国史上少有的明君。

“乾隆下江南”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可说家喻户晓。

乾隆乘坐御舟,沿着京杭运河浩浩荡荡下江南,在杭州品尝了江南的各种美味佳肴,大加称赞。由此,楼外楼餐馆首创的“仿乾隆船菜”就是林与这家餐馆厨师共同创制的。

乾隆南巡到了杭州,吃些什么?大清王室贵族,早先生活在广阔的东北草原上,依据祖上的习俗,以捕猎的肉食为主,而江南是一片水乡稻田湿地,湖泊沼泽遍布,水田稻作,林木竹园,蔬果丰富,荤菜以鸡鸭鱼肉为主。江南各个郡县的人均有不同的口味,如何将北方,或者说,草原上的饮食习俗与南方水乡的餐饮调和在一起?

林可谓动足了脑筋,他与厨师们经过多次的实践摸索,制作了“龙凤呈祥”、“五子登科”、“脯雪黄鱼”、“八宝鸭羹”、“一品豆腐”、“西湖莼菜羹”、“芸豆太极糕”、“蟹酿橙”、“水晶脍”、“虾元子”、“酒香螺”等,不一而叙。

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均有交代,每一个菜的后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与传说,更有历代志书或话本上的记载。菜名涵义吉利祥和,也蕴含了历代百姓对明君的颂扬。

别的不说,仅乾隆南巡时吃的菜肴点心就多达二十余种。

这些菜在湖上的游船供应,深受中外宾客喜爱。贵宾们乘坐在龙舟上,一边观赏湖上秀丽的景色,舟移景换,一边品尝清代“西湖御宴”,可说成为西湖旅游的极品享受。

“昔日帝王宴,今日百姓餐”

二0一二年,林正秋协助杭州乾隆舫大酒店创制了乾隆御膳,推出清代“百寿御宴”,在菜品上设计了十多道乾隆时期的名菜,可说融南北风味一体,集各地菜色于一桌,诸如,龙凤呈祥、五子登科、脯雪黄鱼、一品豆腐、西湖莼菜汤、百鸟朝凤、八宝鸭羹、东坡炖蹄、东坡鸡、东坡肉、平桥豆腐、寿仙桃丸、芸豆御糕、百子粥,这些菜肴点心就是当时创制出来的,既有宫廷御膳,也有民间的家常菜肴。

乾隆帝活到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在历代中国帝王中在位与寿命最长者。

古人对餐饮起居、保健养生,有一定的讲究,还有一套俗成的规矩,一席乾隆百寿宴,可说汇集了清代养生菜肴之大成,不仅味美、色佳,还具有保健功能,菜名起得吉祥如意。

开宴首日,百余位在杭的离退休老先生与女士前来品尝,各大媒体争相报导。林为这次百寿宴可谓动足脑筋,才形成今天百姓中流传的一句话:“昔日皇帝宴,今朝百姓餐”。

“乾隆美食游”

自从杭州西湖与古运河列为“世遗”名录后,如何开发运河旅游,打造运河旅游文化?

专家们各说纷纭,林别出心裁的设想了一个“古运河乾隆美食文化之旅”项目。

乾隆皇帝由京城起程,坐着龙舟,文武官员、后宫嫔妃,大队兵马,浩浩荡荡,南下杭州巡视。龙舟,其实就是一座水上流动的宫殿,皇上在龙舟上,一边观赏江南如诗如画的美丽河山,一边聆听优美动人的江南丝竹,一边品尝水乡特有的美味佳肴,可谓快活至极!

江南地区的画舫游,自古以来,传承久矣!

林正秋想,今天打造运河旅游,何不恢复清代运河御宴?

游客一边在龙舟上欣赏水乡美景,船移景换,一边品茗龙井御茶,一边遍尝江南可口美味的乾隆御宴,耳闻悠扬丝竹的苏杭民乐,不仅为西湖旅游分流客源,减轻杭州交通的负担,也为运河旅游打造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将繁荣昌盛的西湖旅游带到了沿运河的各个乡镇。借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为一体,为运河旅游开创了一个崭新局面,将江南的秀美河山、丰富的物产以及美味佳肴,呈现给世人,同时炒热江南运河两岸各个乡镇的旅游经济,也为西湖旅游分流客源,可谓一举多得。

考证番薯

林正秋是一位史学家,对于史据考证,可谓一丝不苟,即使,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不肯放过,均要符合历史原状,以及它的发展规律,不能仅凭今人想象来铨释古人的所作所为。他考证了清代食物的一个细节,乾隆下江南时有没有吃过番薯?

为了这样一个细小问题,林特地查阅了清宫皇帝起居档案,从中找到了乾隆吃番薯的记载。他用各种论据佐证,我国的番薯是明代从东南亚引进福建的;

清初才传到北京。乾隆时期,由于番薯仍然是一种域外传过来的“时鲜货”,其名称的“番”字,就是古人称外国或外族叫“番邦”或“番夷”。从明朝一直到清代,经过漫长的岁月,才在我国南方乡村地区普遍种植,成为地道土生土长的食物。

开发“东坡宴”

苏东坡,一位杭州史上难得的清官,不仅为西湖风景留下了不朽的诗文,也为杭州的建设以及西湖疏浚做出了杰出贡献,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苏东坡饮食的传闻与记载。

林考证了民间流传下来的东坡肉、东坡五柳鱼、东坡墨鱼、东坡杂碎、东坡炖鸭等名菜,化费了几年时间,帮助梦梁楼餐馆在一九九二年推出了东坡宴,席上每一道菜的后面都有一个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与传说。

“八宝饭”是杭州人逢年过节必吃一个食物,它究竟是怎么来的?众说纷纭。

林做了一番考证,八宝饭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时,八个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在庆功宴上,周武王吩咐御厨用八种珍贵菜料,混合制成一种甜食上桌,以表彰他们灭商之功。唐宋时期,皇帝下达圣旨,必要有八颗金印盖上,大臣们称这八颗金印为“八宝”。

民间将“八”字寓为吉祥之意,八宝饭开始传入坊间的饭店。

自此,取名“八宝”的菜肴越来越多,什么八宝粥、八宝鸭、八宝豆腐、八宝鱼、八宝面筋、八宝糯米鸡、八宝酱菜等。自此,东坡宴上的八宝饭成为一款不可或缺的名食。

“我读南宋史,不知南宋味”

一九八五年,中国国际宋史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十多个国家的八十多位宋史专家齐聚杭州。在林正秋的引荐下,他们一同来到八卦楼餐馆品尝南宋风味。

在餐馆里,大家一边品尝风味独特的南宋菜肴,林一边向众多宋史专家介绍了南宋菜肴的特色、典故与制作方式。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邓广铭教授(注2)在品尝了仿宋菜肴后,大喜过望,当场赋诗一首:“我读南宋史,不知南宋味;

今晚八卦楼,方知宋菜美。”

宋菜香味穿越了地域和时空,日本静冈电视台到杭州拍了二十分钟的宋菜专题片,在日本播映后,成为“最受欢迎的二十分钟”。

“小笼馒头”

林正秋撰写的饮食作品,异乎与众,除了介绍本地特殊制作方法以外,还挖掘餐饮内涵,从一款寻常小吃中寻找它的内含。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这块土地不寻常的传承文化。

小笼馒头,一款杭州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餐馆里有鲜肉小笼、虾肉小笼、鸡火小笼等。此点心用发酵面粉作皮,包馅后放在蒸笼中急火蒸熟。

杭人调馅有讲究,在馅中混入皮冻,皮薄滑软,肉馅汁多鲜香,美味异常。

林说,小笼包子,杭州话叫“小笼馒头”,源于《三国演义》诸葛亮征讨孟获,七擒七纵,平定叛乱。班师回朝途中,大军到达泸水。忽然,狂风阴云,飞沙走石,浪高水急,不能渡河。按当地风俗,要用四十九颗人头祭神,才能过河。诸葛亮听了,深惜战后不能再杀人,下令部下宰杀牛马,取肉制馅,包入面团,塑成人头形祭天,名之馒头。

一个平常的故事,一款寻常的小吃,看到诸葛亮珍惜生命,也隐含了渴望后代统治者别滥杀无辜,与人为善的道理。

“定胜糕”

二0一0年十月,杭州园文局、古都文化研究会与西湖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一次南宋文化周系列讲座,林做了题为“南宋生活与节庆”的专题演讲。

会上,他说到杭州的几款名吃,譬如,“定胜糕”与“葱包桧”含义,让与会者印象至深。

林说,“定胜糕”是南宋临安名点,历代杭州人不仅把定胜糕作为一款点心,还流传着一个典故:南宋建炎元年,金军兵临杭州城下,岳飞率八千勤王军赶来救援。

岳家军驻扎在城外,百姓闻讯救兵已到,纷纷送来糕点犒劳。部下将糕点献于岳飞帐下。岳飞正在策划战事,见盘中糕点色呈微红,两头大,中间细,形若定榫。随手取来,在中间瓣开,准备进食。未料,糕中夹着张纸条,上书:“敌营若定榫,两头大,中间细,居中一刀,金军自溃。”

岳飞暗想,敌营中段是薄弱之处,拦腰一刀,击中要害。

于是,岳飞连夜调兵遣将,亲率大军,直扑敌军中营。

岳家军如同利剑拦腰砍去,金兵首尾不能相顾,自乱方阵,宋军大获全胜。

百姓将这种形若“定榫”的糕点,取名“定胜糕”,因杭州话“榫”与“胜”谐音。

林说,定胜糕原是中原名产,宋室南迁后,许多北方居民跟着流落江南,糕点也跟着到了临安。宋军出征前,百姓赠定胜糕壮行,有祝愿“保疆杀敌,必定取胜”之意。

自此以后,杭州百姓凡添丁、赶考、上梁、中举、婚嫁等喜庆活动,人们都要吃定胜糕,久而久之,成为一款名点。

“葱包桧”

林正秋又说到另一款杭州名吃,葱包桧,这是一个大众化的食品,杭州城里脍炙人口,价廉、味好,同时也彰显了杭州人自古忠奸分明的性格。

他说,虽说只是一款寻常小吃,却折射了历史的一段凄凉故事。

宋代,金军大举入侵,攻陷京师开封,掳掠二帝。

康王在临安称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绍兴十年(1140)金军再次挥兵南侵,在强敌压境,宋军节节败退,惟独岳飞率领的军队大败金兵,直捣朱仙镇..…故都开封已近,河山收复在望,中原百姓闻讯宋军大捷,扶老携幼,跪拜道旁,迎候宋军北归。

正待光复河山之时,岳飞却被朝廷用十二道金牌召回,秦桧以“莫须有”罪处死岳飞。他在状纸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

南宋年间,临安城里有一个小贩叫王小顺,幼年随父母流落杭州,在街上开煎饼店为生。一日,油条做得多了,冷油条又软又韧,无人购买。

于是,王小顺将薄面饼与冷油条包起来,放上葱段;

在平底铁锅上热了一热,然后,用棒一压,等到烤至面饼表皮呈金黄色,锅中“吱吱”作响时,取出来,大声么喝着:“吃油炸桧喽,吃油炸桧喽。”一边制饼,一边招揽食客,路人纷纷围过来,他将卷着油条、葱段的薄饼里拌了甜面酱、辣酱出售。

大家一吃,油条酥脆,春饼葱香可口,咸辣相宜,味道极好,纷纷掏钱购买,生意为之兴隆,成为一款临安城里的名吃,王小顺索性就将此食品取名“葱包桧”。

这款杭州人喜食葱包桧,不仅好吃,口感软韧松脆相间,而且“解恨”,也透露出历代杭州人的性格,对忠臣的赞扬,对奸臣的鄙视,一股正义感油然而生。

讲座以后,与会者一起品尝了定胜糕。此糕色泽悦目,形若梅花,入口酥软,松仁香润,今天已经成为旅杭游客最受欢迎的土产之一。

引起关注

林的餐饮文化著述得到专家欣赏,也获得食客的好评,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文汇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纷纷作了报导。由于媒体的推动,不仅引起了众多市民以及游客的兴趣,也惊动了日本、新加坡、美国等餐饮业的朋友,他们纷纷组团来杭观摩品尝,让杭菜驰名海内外,这里难道没有林正秋的一份努力?

他不仅为杭州菜肴文化内涵挖掘做了贡献,也为杭菜创新,提升杭菜声誉做了工作,为杭州旅游业开发及拓展尽了微薄之力。林说,无论是仿宋菜、东坡宴、乾隆宴的制作与推出,必须要古为今用,既要有历史的影子与依据,也要采用当代的制作方法与现代科技,适应现代人的口味,才能使古代菜肴在今天发扬光大。

林正秋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不只停留在杭州范围内,一九八九年,他写了不少介绍全省各地的美食美点的文章,发表在各个刊物上。当地的旅游部门与餐饮企业纷纷上门请教并发出邀请,希望他为那里的旅游开发与餐饮业更上一个层次出点力。

对于温州菜肴的研究

一九八九年,林与杭州饮食公司戴宁总经理合作,编写了一本《浙江美食文化》的书,全面系统地罗列了绍兴菜、宁波菜、温州菜、衢州菜、湖州菜、台州菜、丽水菜,以及各个地方的特色风味小吃,当地的酒文化、茶文化等。

他的饮食著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别人写的烹饪书籍,只有菜肴制作方法、食材与配料的介绍。可是林写的烹饪书,还有史上关于这道菜肴的记载或民间流传的故事与传说,让人耳目一新。除了杭州菜肴以外,林对家乡温州的瓯菜也有相当研究,在编写《中国饮食文化大辞典》与《浙江美食文化》时,有专门篇章介绍瓯菜。

林说,我是温州人,对家乡菜情有独钟,一生都忘不了温州的三丝敲鱼、清汤鱼圆、鱼饼、长人馄饨、白娘子烧饼等温州名吃。

温州靠海傍山,既有山珍,又得海鲜,也有水乡物产,品种丰富多样,用料鲜活,别的地方是无法比拟的。同时,温州邻近福建,又吸收了闽菜的制作特色。

温州人富于创造性,一款食材,可以几吃,做出五花八门的菜肴,一条鱼在温州大厨手中可以变成敲鱼、鱼饼、鱼圆等,什么一鱼三吃、四吃,就是温州人创造出来的。

又说,现在杭帮菜、淮扬菜走俏京沪等大城市,甚至走出国门,瓯菜一定要走出温州,瓯菜品种比杭菜多,山珍水鲜海产均有,应当广泛吸收外地菜肴的特色,改造自己、丰富自己,打出自己的品牌(注3)。一九九五年三月,在杭州举办“杭州-台湾饮食文化技艺研讨会”上,林做了主题发言。次日《杭州日报》以整版篇幅报导了该会,并刊登了他的《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一文。迄今为止,旅客到浙江游览,品尝江南传统菜,包括温州菜品,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

注释:注1,《山家清供》作者林洪,为南宋时期一部烹饪著作,“清供”有饮食简雅之意。

注2,邓广铭(1907-1998)宋史学家,德州临邑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等,有宋史学界一代宗师之称,著有《岳飞》、《中国史纲/宋辽金史部分》等(摘自网络)。

注3,引自《一位研究杭州的温州学者》刊载于《温州都市报》2007年11月5日”学人专栏“。

附录:餐饮著述:林正秋介绍杭州餐饮的著述,可谓硕果累累。

一九八七年在《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三月号撰文《宋代菜肴特点探讨》;

一九八八年,他与杭州饮食服务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宁合作,编写了洋洋大观的《浙江美食文化》,交由杭州出版社出版。此书将浙江十一个地市饮食与名菜名点分别罗列成章节,每章又分该地的烹饪历史、名菜名点、风味小吃、饮食名店四节。次序井然,便于检索,也便于人们了解各个地方饮食特色与制作方法。此书为全省各市县餐饮业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当地炒热旅游业做出了贡献。

一九八九年四月,他与徐海荣、陈梅清合着《中国宋代菜点概述》一书,由中国食品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九年,论文《浙江菜的源流概述》刊载在《中国浙菜》上,系统介绍了浙江菜肴的来源与各个流派,此书由中国食品出版社出版。获得杭州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

一九九一年,主编《中国饮食大辞典》,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三年,主编了《中国杭州楼外楼》一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二0一一年,他的《杭州饮食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饮食论文:林发表在报刊上的饮食论文不计其数,能查到的有《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上的:《宋代菜肴特点探讨》、《浙江古代名酒史话》、《待开发的南宋宫廷糕点和风味食品》、《明清浙江菜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食品传日本史考述》、《宋代流行饭粥品种考述》、《宋朝烹饪文化研究与古为今用》、《温州饮食文化与海鲜名菜》等。

刊载在《上海调味品》杂志上的有:《烹饪始祖伊纵论五味》、《漫说盐的历史与祖师爷》、《豆鼓历史与祖师爷》、《酒的历史与祖师爷》、《糖的历史与糖业祖师爷杂谈》;

二000年,林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上撰写了《宋代烹饪文化与古为今用》一文,总结了今天采用宋代烹饪方法调制食品的经验。除了介绍杭州菜肴以外,林正秋出生在温州,温州是浙江南部的一个沿海城市,温州人烹调方法有别于省城的杭州,也与邻省的福建有若干差别。他特别撰写了一篇文章《温州饮食文化与海鲜名菜》发表在二00一年《上海调味品》杂志上,介绍瓯菜的风味名点。

二00一年十一月,第二届中国美食节召开,他的文章《杭州饮食文化史研究》收集在美食节组委会的论文册《现代餐饮业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内,并获得优秀论文奖。此外,《中国烹饪》、《钱江晚报》、《饮服时报》、《江南游报》等均为林正秋开辟过“饮食文化”专栏。林在餐饮内注入文化基因,受到食客的一致称赞,成为杭州旅游文化的另一个标签。

上一章 下一章

发表评论
当前正在评论: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进入评论区
顺便给作品打个分?
5
500
提交

发表的评论审核通过后会在评论区显示哦~ 可在个人主页查看书评的审核情况~

目录
举报

提交

帐号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