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饶文博的虚心请教,毛华盛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也乐意看到年轻的同志寻求进步,何况,毛华盛在饶文博的身上也看到了一些自己刚刚参加工作时候的身影。
毛华盛沉声说道:援藏干部怀着一腔热情从繁华的都市到地广人稀、空气稀薄、生活艰苦的边远藏区工作,不是一时冲动,更多的是为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的自发行为。但无论是技术干部还是行政干部,多数人因为援藏期短,总难免会有一种急功近利的迫切心情,都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为藏区做更多的事,做一些意义重大而又能体现政绩的大事。但是,想法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往往是欲速则不达,难有作为。要做好援藏工作,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在实践中必须力克“三忌”。
第一,要忌目的不明。转作风、献技术、展品行、谋发展、求稳定、增才干,是援藏干部挂职援藏的目的。有的援藏干部把挂职援藏当“过客”、当“镀金”,认为是为下一步的提拔作铺垫,好大喜功,争功诿过;有的怀着定期解放的思想,人在心不在,时间一到就回家,分秒不耽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么是只干眼前事不谋将来事,只顾即时性不管连续性,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要么热衷于摆花架子,作表面文章,花大把的钱建一些高端的、上规模的园区或产业,不求对地方经济后续发展有多大作用,只为自己的援藏经历标功立榜,以牺牲全局或长远利益捞取自己的“政绩”。
第二,要忌官位思想。援藏不是提拔,而是一种经历。有些领导干部在援藏前享受某某领导待遇,在挂职时却因职位或单位原因降了级而心有怨言,认为组织不重视自己,被大材小用了。要知道,藏区不缺“官员”,藏区缺的是能带给他们全新理念、机遇和发展的能人干才。援藏人员,无论是有职还是无职,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自己该做的事,只有从心底放弃官位思想,才能从心底为藏区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要忌定位不当。只有甘当小学生,拜当地干部群众为师,才能适应藏区工作,推进藏区各项工作开展,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援藏锻炼的干部有的来自上级机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解比较全面、深刻,对上级机关的政策法规、指示精神比较熟悉,这是优势。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优势,自以为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到处指手划脚,俨然是上级机关的代言人,置当地领导同志的意见和当地实际情况于不顾,遇事擅自拍板,盲目决断,就会给当地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事实胜于雄辩,行动胜于指责,有好的办法、思路,就必须有实例来作支撑,没有谁愿无端受人指责。当地干部有当地干部的工作方法,有些方法经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如果定位不当,凡事认为高人一筹,势必为今后的工作带来不少阻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的关系,也就违背了援藏的初衷。
毛华盛润了润嗓子,又不无勉励意味地说道:“文博啊,到藏区援藏对所有人来说,未来三年,无疑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挑战,但却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你们年轻人就应该勇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在历炼中成长成才。”
听了毛华盛的这一番“援藏三忌”,饶文博只觉得茅塞顿开,颇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这是多么宝贵且富有真知灼见的经验。此时的饶文博还没意识到,这“援藏三忌”将是他今后在阿须镇遇到困难挫折时“克敌制胜”的一道法宝呢。
也许是因为这场谈话,饶文博觉得接下来的三年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尤其是他的身后有毛华盛这样的老援藏支持。饶文博打量着个头虽然比自己要矮几分的毛华盛,心中却觉得即便是天塌下来,毛华盛也能给他们顶起来。
毛华盛能不能顶天,这怕是要等天塌下来才能知道,但要是说及援藏的事情,毛华盛那是心中自有一本“经”,这是一本藏区脱贫的致富“经”,也是一本汇聚了援藏人血与泪的奉献“经”,这本“经”也是毛华盛敢于再次申请入藏的关键。过往三年的经验积累,犹如一颗颗已然发芽的种子,毛华盛有信心在未来三年让它们在雪域高原开花结果。
发表的评论审核通过后会在评论区显示哦~ 可在个人主页查看书评的审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