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3月20日清晨,武汉上空乌云密布,烟雨蒙蒙,江风阵阵,夏明翰被押送刑场。敌人把夏明翰押到刑场的时候,夏明翰昂着头,挺着胸,一边大步往前迈,一边高唱《国际歌》。敌人急了,行刑之前,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他大声道:“有,给我拿纸笔来!”夏明翰胸有成竹地大声说。夏明翰接过纸笔,略一深思,随即昂然一笑,他用带着镣铐的手,拿起笔,饱蘸浓墨,在一张雪白的纸上,飞快地写下了飞快的写了一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然后用力把笔往地下一扔,就英勇就义了。这首诗激励了很多有志之士,无数人为了革命事业赴汤蹈火。虽然夏明翰只活了28个春秋,但他短暂的青春闪光照亮了通往新世界的征程。他用沸腾的热血谱写成的无产阶级战歌一就义诗,字字千金,句句千钧!
“大姐为我坐监牢,外甥为我受株连,我们没有罪,我们要斗争,人该怎么做,路该怎么走,要有正确的答案。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年仅28岁的夏明翰写下了那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最终被害于汉口余记里刑场。夏明翰牺牲后的3月22日,弟弟夏明震在湘南暴动中英勇献身。同年6月,妹妹夏明衡面对敌人的抓捕,殉身成仁。弟弟夏明霹、外甥邬依庄也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夏明翰牺牲后,这首诗和其它两封信被辗转送出了监狱,后又被反动军警占有。妻子郑家均四处奔走,倾家荡产弄得5根金条将诗的原稿和信件买到。这首诗被放在夏明翰的外甥家中长达15年之久,1943年时才被反动派查获烧毁。诗歌的原稿被烧毁了,但诗最终还是流传了下来。这首绝命诗成为了不朽经典,也成了人人会背的传世之作。
年仅28岁的夏明翰壮烈牺牲后,谢觉哉等同志组织工人将夏明翰的遗体偷运出来,安葬在汉阳城外长江江畔的鹦鹉洲上。
夏明翰英勇就义,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留下的那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GCD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惧牺牲,英勇奋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928年3月20日,武汉汉口余记里,面对敌人的枪口,GCD员夏明翰写下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夏明翰牺牲后的3月22日,弟弟夏明震在湘南暴动中英勇献身。同年6月,妹妹夏明衡面对敌人的抓捕,殉身成仁。弟弟夏明霹、外甥邬依庄也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夏明衡生于1902年,是夏明翰的胞妹,因为跟哥哥年龄相差很小,夏明衡从小就喜欢跟在他后面跑跑颠颠,她与普通女孩性格有所不同,显得更刚强,由于受母亲和兄长的影响很深,她终于等来与夏明翰一起革命的机会,在抵制日货运动中,她利用自己不太受戒备的女性天然优势,查访到祖父的日货藏在房子夹墙内在日货即将点燃付之一炬的瞬间她喊出了自己革命的第一句口号,“革命要从自己家里革起!”此后就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革命斗争洪流中。1928年6月,她为革命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
夏明震生于1907年,是夏明翰的五弟他自小早慧,在家就听夏明翰传播革命道理。1919年,在抵制日货运动中,他成为夏明翰、夏明衡最重要的助手,同时也点燃了自己心中的革命火种。
1922年,夏明震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积极参加学生进步运动之后加入中国GCD,1926年,夏明震任衡阳县农民协会委员长以及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务长。
1928年,夏明震担任郴州特委书记,1928年3月22日,夏明翰壮烈牺牲的第二天早有预谋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在群众大会上当场杀害了,夏明震等9名党政军领导干部英勇牺牲的夏明震年仅21岁。
夏明霹生于1908年,是夏明翰的七弟,他于1925年加入中国GCD,因受哥哥姐姐的影响在第三师范读书时的夏明霹很快成为湘南学联的骨干成员大革命失败后,经夏明翰提议组织上派他到衡北、南岳等地,从事地下游击斗争到1928年春,夏明霹准备在衡阳搞年关暴动,他在市郊秘密制造武器时,被敌人发现遭到逮捕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割掉他的脚后跟、用铁丝穿他的手心,逼他说出党的有关情况,但夏明霹异常坚定,毫不动摇,1928年2月28日,夏明霹英勇就义,时年不足20岁,比夏明翰牺牲时间更早。
邬依庄生于1911年,是夏明翰的外甥,从小受夏明翰的教育和影响他思想进步,十分向往革命。三个舅舅和姨母都相继壮烈牺牲,他把国恨家仇铭记心头,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时,在母亲夏明玮的鼓励支持下,邬依庄毅然投奔红军,后来在红军某部任指导员他带人活捉了伪湖南省反省院院长袁筑东在押回红军总部的途中与国民党军队遭遇,邬依庄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9岁!
1928年3月,长沙望麓园1号的一间房屋里,一个年轻的妈妈正抱着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儿泣不成声,身边则坐着MZD的妻子杨开慧,杨开慧扶着年轻女子的后背,轻声安慰着她。
年轻女子叫郑家钧,她刚刚收到丈夫夏明翰在湖北汉口英勇就义的消息,夫妻俩结婚还不到两年就阴阳两隔,这让郑家钧一时之间难以接受。
在杨开慧的抚慰之下,郑家钧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她将已经熟睡的女儿放在床上,坚定地对杨开慧说道:“杨大姐,谢谢你,明翰在信中交代我要好好将赤云抚养长大,继承他的革命志愿,我会做到的。”
在送别了杨开慧之后,郑家钧开始为自己和女儿的未来考虑,鉴于敌人对夏家实行“斩草除根”的政策,为了保护女儿,郑家钧决定带着女儿回娘家,当她把这件事情跟MZD说了后,MZD同意了并交代她一定要注意安全。
于是郑家钧将女儿的名字改为郑忆芸后,带她回到了娘家。
在战乱的年代里,一个女人带着女儿是很难生活的,然而郑家钧却从未想过改嫁,这名伟大的女人是如何带着女儿在战乱中生活的?
在夏明翰牺牲后,他的妻子郑家钧也先是带着女儿来到娘家,即使她们已经更名改姓却依然没有逃过国民党的追杀,所以那段时间里,郑家钧经常将家当放在三轮车上,一有情况就带着女儿换地方,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两年。
期间也有人劝她找个人嫁了,毕竟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实在太难生活了,然而都被郑家钧给拒绝了,在她心里,丈夫只有一个,那就是夏明翰,日子再苦,拿出他送的红珠来看一看,便又有了熬下去的意志。
在1930年的时候,郑家钧带着女儿来到了上海,因为她有缝花绣衣的好手艺,所以很快便找到了活计,当时女儿还很小,所以郑家钧总是将活带到家里,一边干活一边照看女儿,虽然收入不多,但是省吃俭用还能维持下去。
后来夏赤云到了读书的年纪,郑家钧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为了能够让女儿与其他孩子一样去上学,郑家钧每天拼了命地干活,每天夏赤云一睁眼,郑家钧就在做事,到了晚上睡觉也还在做事,一天除了吃饭上厕所基本没有休息。
在上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至少母女俩能够吃上饭,夏赤云也能上学,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就连这样清苦的日子,也随着日本人的到来而毁于一旦。
发表的评论审核通过后会在评论区显示哦~ 可在个人主页查看书评的审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