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夏天。
黑石沟第一生产队。
赵志鹏一口气吃掉四个大饼子,喝了三碗菠菜汤,然后抹着嘴巴说:
“妈,我去队里了!”
沈淑娴看看箱子盖上的闹表,“这么早,还不到七点呢。”
赵志鹏戴上帽子,“妈,我先去看看开啥会!”
沈淑娴叨咕道,“开会有啥用,还不是勾一毛多钱。明天就考试了,你也不看看书!”
赵志鹏哈哈一笑,“妈,明天考试,今天看书不赶趟了。”
赵支前慢慢腾腾地说: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赵志鹏又是哈哈一笑,“爹,对我来说,磨不磨是没有用的。学习在于平时积累,现在用功已经不管用了。还不如放松放松心情。”
赵月拿着葱叶在大酱碗里蘸了一下,“妈,你还不明白,我哥要去嘚瑟嘚瑟,让大伙知道,黑石沟大队五千多人,就他一个人参加高考!”
赵月是赵志鹏大妹妹,正在读小学五年级。
赵月的话,一下就说到赵志鹏心里去了。
他和父亲老实巴交的性格不同,喜欢张扬,能不急着嘚瑟一下么。
可他不想承认,乐哈哈地说,“瞎说,考个大学而已,有啥可嘚瑟的。”
赵月笑道:
“哥,承认得了。”
“承认个鬼!”
赵志鹏说着,风也似的出门去了。
看着儿子的背影,赵支前忧心忡忡地说:
“一天天神神叨叨的,这要是考不上,我就没脸在黑石沟活了!”
沈淑娴最担心的也是儿子考不上。
儿子很听她的话的,就是在学习上有点儿皮皮的,她一说,儿子总有他的道理。
沈淑娴没有文化,但一些大道理还是懂的。
她认为,学习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起早贪黑,眼睛不离书本。
可她这个宝贝儿子,书包放在学校,从来都不往回背。
放学回到家,不是看那些课外书籍,就是去学校操场打篮球。
要问他的学习成绩,从来就是三个字:“没问题。”
至于这三个字,表示学习成绩怎么样,沈淑娴就不清楚了。
沈淑娴家六口人。
丈夫赵支前。
大女儿赵月14岁。
二女儿赵凤12岁。
小女儿赵岚10岁。
这三个女儿,都在村里的黑石沟小学念书。
他们夫妻就赵志鹏这一个儿子,在饮马中学读高中,今年刚刚毕业。
在她看来,儿子参加高考,相当古代考状元。
如果儿子考上了,那就啥事没有。
如果儿子考不上,那可就麻烦了,他们一家会被唾沫星子淹死。
因为,黑石沟一队,共有67户人家,500多口人。
随便哪家,都比他家条件好。
可是,只有他们家四个孩子都念书。
其他人家的孩子也有念书的,少数几个读到初中就不念了,还有的念了几天小学就辍学了,大多数一天书也没念,就在生产队下地挣工分了。
他们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不上半年饱饭。
苦春头子的时候,一家人饿得直转磨磨。
可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还瘦驴拉硬屎,四个儿女,都供着念书,还供出一个高中毕业生来。
你说格不格楞子。
这让全屯子人都看不惯,总是对赵支前冷嘲热讽,说他瘪着肚子,到头只会供出四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书呆子。
特别是生产队长刘建国,大会小会都要含沙射影地讲几句:
“生产队缺劳动力,有的人却让孩子念书,农民祖祖辈辈就是种地的,记住二十四节气,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割地,啥是草,啥是苗就行了,都去念ABC,地不就荒废了,地不打粮食,人吃什么,人没饭吃,国家建设咋办!”
“有的人,祖坟都没埋正地方,还想供出几个秀才,驴球球的,是那种虫鸟吗!我看,就是吃饱撑的!供了一溜十三遭,最后没考上,哈哈,养活孩子喂猫,白费劲了!”
刘建国这话还算是好听的呢,有的人说话更损。
“老革命,加油干!祖国的希望,就靠你们家的四个大学生了,千万不要半途而废!”
“老革命,你家要能出一个大学生,我家的猪都能上房!”
……
赵支前人很老实,家又里穷得叮当响,说话没有底气。
他只有忍气吞声,就希望儿子能考上大学,给他争口气,堵堵那些人的臭嘴!
沈淑娴很了解丈夫的心情,安慰道:
“听兔子叫唤就不种黄豆了!考上考不上,是我们家的事,他们乐意逼嗤啥就让他们逼嗤去吧,你怎么还要死要活的呢!志鹏考不上,大不了我们认命,种地就是了!”
赵支前很固执,“我赵支前就不认命!我不是穷吗,穷则思变,我在金钱上超不过他们,我要在知识上超过他们!”
赵支前在外面也说过这样的话。
可是,他的话刚一出口,就有八百个人一句话等着他呢:
“知识能当饭吃吗!不吃大饼子试试,饿不死你!”
其实,就是大饼子,赵志鹏也没有几天吃饱过,经常要靠野菜充饥。
看父亲说出没脸在黑石沟活的这种话来,赵月就说:
“哈哈,爹!妈!你们不会白供的我们的,我哥在学校成绩排前十,这次考上大学板上钉钉,就看选清华北大了!”
赵支前精神一振,“真的?”
赵月蛮有把握地说:“是真的!”
“你咋知道?”赵支前不敢相信。
赵月认真地说:
“爹,我们老师说的,她弟弟和我哥一个班!”
赵支前听了,心里踏实了,脸上露出笑容,“哈哈,这话你哥回家从来不说。要是这样,我就放心了!不管啥大学呀,只要能考上一个就行,就保住我的脸面了!”
赵支前坚持供四个儿女上学,是因为他吃过没文化的亏。
解放前,他在县城药铺学徒,就是因为不识字,算盘不会打,只能干粗活,师傅都懒得教导他。
和他一起的,比他晚的师兄弟都出师了,就是他一直学徒。
有一次,他上柜台帮助师弟量药,竟然把5和2看错了,导致剂量偏差,险些闹出人命,被师傅赶回家。
而他的师兄弟们,都有了出息。
解放后,他们有的当了县医院的医生,有的当了院长,都吃红本,挣工资,娶的老婆都漂漂亮亮的。
只有他一个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回家种地。
要不是碰到沈淑娴,他就得打一辈子光棍。
因此,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他下定决心,就算不吃不喝,也要供孩子读书。
虽然沈淑娴想让孩子们下地劳动挣工分,不同意供他们读书,但丈夫坚持,她也就慢慢支持了。
赵志鹏哪能不知道家里的困难,哪能不懂得父亲心里的苦。
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常光着身子跟母亲去挖野菜。
上学了,从小学到高中,班里的同学到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只有他,暖和的时候还穿着破棉衣,冷的时候,还穿着单裤,总是跟不上季节。
这些,都深深刺疼了他幼小的心灵。
为了改变命运,他在课堂上刻苦用功,不死记硬背,摸索出一套简便高效的学习方法,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在全校也排在前十名。
今天,他就是想利用开会的时候,在众人面前嘚瑟一下,气气那些瞧不起他们家的人,先给父亲出口气。
发表的评论审核通过后会在评论区显示哦~ 可在个人主页查看书评的审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