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记 阅读至96%

碑记

书名:野庙碑 作者:范剑鸣 本章字数:3719字 更新时间:2022-03-18 16:39

五一那天,李好接到电话,要采写节日坚持岗位的稿件。这是报社的常规选题,是新闻四季歌的一种。这样的采访显然有点意思。一个采访对象幽默地说,你这是报道我呀,还是你自己呀?你报道我不是把你们记者捎带上了吗?李好这天就因为采访对象的一句话感觉到工作的快乐,开心地回到报社。

她不知道,还有更多值得开心的事情在等着她。李好采访完回到报社,发现座位上有一个陌生女子。李好问,你是王燕姐姐吗?王燕正在座位上翻开新的报纸,听到一位年轻姑娘说出她的名字,笑着点了点头,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我?

正好主任走了进来。主任已经调离,到宣传部上班了。但他特意约王燕在报社见面。主任跟王燕握手之后,说,你去广州后,领导都愁死了,好在后继有人,这就是你的接班人,李好,五年的培养,差不多赶上当年的你了。原来,这一天王燕那天从广州回来,决定去报社见见老同事。王燕约了主任,中午要一起聚聚,多叫上一些有空的老同事。

李好说,主任过奖了,我只是觉得今天运气真好。你知道吗?我上班第一天,就收到了王燕姐姐的礼物。

看到王燕有些疑惑,李好接着说,是一本黑皮采访本!

主任大声笑了起来,对王燕说,对,你走得太匆忙,落下了一本采访本。也是李好有心,没有把它丢到垃圾桶里,而是交给了我。

李好说,这是珍贵的礼物,虽然没有交给我采访的办法,就让我知道了你拆迁的时候,是如何攻坚克难的。

王燕说,这也就随手写写,做记者习惯了,得记点东西,到广州后有些后悔没带上,那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主任说,多亏落到了我的手上。领导在商量为野庙写碑记的时候,我就想到这本笔记本,你是最了解野庙的,你保护野庙有功,现在又是文化名人,正好再为家乡出力。

聚餐的时候,主任叫上了李好。主任对王燕说,这次回来呆多久?转眼三年了,你在广州考研寻职,成家立业,和雷雷一起成为了创业成功人士了!我们是不是要做一个访谈呢?我觉得应该,李好,眼前就有一个新闻好素材,真是我们的榜样啊!

王燕笑着说,访谈就免了,倒是想去看看一些人,主任还记得吧,杨萍现在怎么样了呢?主任说,挺好呢,孩子的爸爸终于联系上了,时常回小城来探亲,还出资让杨萍开了个红色培训机构,事业火红着呢。

王燕打趣着说,你们联系还挺紧密的吧,你有她的电话吗?我们一起过去看看,杨明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主任有些难为情,说,有她的号码,但不是在手机里,倒是心里记得。杨萍的丈夫把杨明接到杭州去了,在专家的指导下,把杨明的自闭症治好了。现在,杨明做起了电商,听说一年收入上百万,过年时还带回来一个女朋友。

王燕又问起了朱平。主任说,朱平家在城东买了别墅,听说朱平原来吉安的女友过来了,两人重归于好,去年结了婚。

王燕听了,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而主任却无比感慨。主任说,王燕呀,回头来看,你和朱平的认识真是一道悖论呢,如果你不是采访中认识朱平,报社就不可能叫你去专搞拆迁,你还在报社周而复始地拼命,就不会离开报社,是这场拆迁而让你思谋太多触动太多,导致你重新思考未来的吧?我一直有个好奇的问题,你跟朱平到底是为什么分手的呢?难道就是因为雷雷回来了?

王燕笑了笑,说,现在想来,朱平对我的当年拆迁工作帮助虽然很大,但我其实并不喜欢他那种投机的味道。

主任说,你是说他借拆迁的机会接近你?

王燕说,不是,是朱平当年把杨萍家的老房子买下来屯积升值,我觉得他有点趁人之危,虽然也是冒着风险,而且还算是帮助了老杨,但我总觉得不厚道,毕竟都是老街坊!总之这事我从来没跟他说,但我一直心存芥蒂,加上雷雷回来了,我自然不想在这座小城里呆下去了。

主任说,哎,你们两人终究还是志不同道不合!

午饭后,王燕没有让主任陪着,决定一个人去公园走走,为了写那篇碑记。主任说,公园刚刚建好,野庙也成为了红军庙,现在成了培训机构的教学点。只是,它的文化底蕴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只是一个空壳,需要我们添加文化内涵。

在红军庙,王燕意外看到了杨萍,穿着红军服在为游客讲解。大家欢天喜地拥抱握手,留下联系电话,然后杨萍又忙她的团队去了。

王燕独自在公园里行走,不知不觉就到了石桥边,站在大榕树下。王燕暗暗赞叹小城的变化,想起了午餐时主任的话。

王燕吃饭时,不断表达离开家乡的遗憾。主任说,怎么说也比不上广州,毕竟是小地方,你其实是在感叹自己当年的功劳吧。王燕笑了,说,这我不想否认,这城市的变化真得感谢几千名拆迁干部,这擦子街就像马尔克斯笔下大风吹走的马孔多,留下的东西如此之少。

主任说,还有古庙和石桥呢。

行走在石桥上,王燕还又看到了那个退休老师,五年不见仍然精神饱满。他在讲擦子的传说。王燕心时涌上一种自豪和欢乐的情感。王燕想,改造破旧村庄,建设美丽公园,这与烈士的壮举其实是一个性质,就是要乡亲们改造原来的社会,原来的生活,原来的结构。但擦子街称得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理风貌上的改变,真正实现的还是这次村改造。

而就,应该是红军庙碑记的主旨。王燕从背包里拿出那篇打印的《龙珠寺碑记》,当作范文读将起来,一下子回到了小城的几百年前。

小城在元代就筑有城墙,但古时的城区还没有现在的新公园大。在绵江边,它就像放在河湾边的一只金元宝。据县志描述,老城原有四门,东曰朝阳,南曰观光,西曰挹秀,北曰拱极,如今荡然无存。而在双江合流之处,还建过一座拱日楼,如今倒是恢复了原貌,成为新公园一景。北门外还建了一个毓秀台,却无法复原了,因为它的原址已变成闹市。

王燕对“毓秀台”这个名字特别熟悉,是由于它在一百多年前被老乡陈炽写进一首词里:“阑干拍遍,又郁葱佳气,亭台如故。劫火飞残浑似梦,已被西风吹去。寒树犹青,清霜正晓,独立聊容与。开天遗事,塔铃烟际能语。重向石火光中,土花堆里,悄觅残碑础。满眼烟光人独醉,不见当时呤侣。绵水东回,钵山西峙,形胜原终古。夕阳如画,一声雁归何处。”

这位爱国志士跟王燕一样,来自梅江边的小镇。王燕熟悉他的《续富国策》,读过他的文集,听过他的神童传说,也是自小学起就被父亲跟她推荐的楷模。“重向石火光中,土花堆里,悄觅残碑础”,这诗句如电光石火,激起的灵感在王燕脑海里升腾起来。

王燕眺望着石桥,野庙,榕树,想到了那些石桥走动的红军和拆迁干部。野庙成了一座村史馆,但留下的只有那尊神像。王燕慢慢找到了行文的语感和碑记的内涵。她正想打电话叫雷雷一起过来,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杨杭。还是那样的清瘦,但腰背明显地直了起来。王燕走了前去,问,你还认识我吗?

杨杭停住步子,盯着王燕看了看,前来握手,说,你是王燕!

王燕问,你要去哪里?

杨杭说,我去野庙。

王燕说,你去干吗?

杨杭叹了一口气,遂说起了自己守庙的来由。

聂公坝的菜地最终被政府征收了,女儿在公司忙,儿子在杭州忙,杨杭两口子彻底轻闲下来了,呆在家里没事。那一天,老婆去教堂了,他更是孤单一人,无处可去,就到小区门口瞎逛。小区对面就是学校大门,为此小区临街的店铺生意好,光文具店就占了三分之一。杨杭没事就这家走走,那家看看。这时,他看到最西边有一家店铺,店招说是佛事用品,但里头摆着观音菩萨,点着电子蜡烛,放着寺庙音乐。最奇怪的是,柜台上摆着一个功德箱,功德箱上贴着二维码。店铺放了两张排椅,坐着众多老人,都在跟着店主念佛经,像是祷告,像是求助,像是唱颂。

杨杭没有想到,就在小区外的店铺,就在热闹的大街边,居然长出了一座野庙!杨杭不知道这野庙有没有灵。他立即想到了彭坊村野庙。想到了真君阁。想到那几页收存至今的颂辞。他也想起了素姑,和她留给乡民的话。什么是神明?就是让你能够拥有心愿、坚持心愿,并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实现心愿。不轻易答应你,但永远支持你。凡是没有实现的心愿,不要责怪。有求必应,但不是有求即应。

杨杭细细想想自己这几年的人生,虽然历尽艰苦,但杨明总算走出自闭症,家里过上了好日子,这虽然是政府带来的,但能说跟自己在野庙的祈祷没有关系吗?杨杭突然兴奋起来,他要去好好感谢野庙。这野庙冥冥之中,就是祖上为后来人建的,杨树家的劫数,自己家的劫数,总是能有受报的时候。

王燕说,现在这野庙归你管护?

杨杭说,可不是。公园建好后,文化部门曾经想把神像搬走,正好我在一边守着,说神像就是先祖塑的,当年就是按照红军的样子来塑的,只是祖上没有说出来,怕当时的国民党军迫害。现在,庙里没有菩萨,没有香火,但还有雕塑,而佛塔上还存放着乡民的骨灰,朱骰父亲的,马阿姨的,素姑的。清明的时候,许多人来这里祭扫,摆放的虽是鲜花、水果,但毕竟要人管理,为此我就跟政府说了。

王燕笑了起来,庙是你祖上捐建的,现在由你来管理,由你来守护,真是最合适不过!不过,你不能只是守庙会,还应该可以做更大的贡献。

杨杭说,贡献?

王燕说,你女儿不是办了红色研学机构吗?刚刚就带了个大团队过来。你是当地村民,知道村庄的历史,完成可以当个义务讲解员,讲讲这个村庄的革命故事。

杨杭说,我可讲不好。

王燕说,听杨萍说你还会念颂辞,把杨明的病都念好了?没事,我来帮你写好讲稿,你来说,一定没问题!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你就是野庙最好的碑记,是活的碑记!

杨杭说,碑记?

王燕和杨杭一起朝野庙走去。野庙和浮屠,加上围墙,已经成了一座院落的样子。空坪上,竖着一块石碑。王燕指着石碑,对杨杭说,这里要铭刻一段文字,叫碑记,县里把写碑记的任务派给了我。

上一章 下一章

发表评论
当前正在评论:野庙碑 进入评论区
顺便给作品打个分?
5
500
提交

发表的评论审核通过后会在评论区显示哦~ 可在个人主页查看书评的审核情况~

目录
举报

提交

帐号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