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阅读至60%

等待

书名:野庙碑 作者:范剑鸣 本章字数:5041字 更新时间:2021-12-04 09:20

晚上,杨萍做好最后一份行程,关上了电脑。天色有些晚,擦子街一片安静。孩子已经睡下了。杨萍洗漱之后准备休息,却有些睡不着。她轻身起床,披了件厚厚的风衣,吸着毛拖鞋,推开了门,走了出去。

石桥就在前面。幽蓝的天空被榕树高高撑起,天上星光像一片野花绽放。绵江在桥下哗哗地流着。杨萍倚在古桥上,向这片破败的村子回望,心里涌起复杂的滋味。终究要拆迁了,这古老的街巷,这幽深的巷道,这童年的记忆,这带给痛苦和幸福的家园。杨萍打开手机,想起了他。五年了,他一直没有消息。那个电话永远打不通了。杨萍没想到他如此坚决,截断彼此的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无法在这人间隔断了,他们留下的血脉,就天天睡在她的身边。

杨萍至今仍然不能解释自己的答复。她拒绝了他一起离开小城的建议,独自留下。她非常遗憾,他并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弟弟的自闭症五年了不见好转,父亲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父母的未来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无法打开。她知道父亲天天去野庙走走的原因,父亲从来不相信这些怪力乱神,但他需要一个许愿的地方。她也知道母亲上教堂的原因。那里会有一些宽解人心的教友。

白天的时候,王燕问起父亲拆迁换房会怎么处理,会不会像别的人家一样,女儿永远别想分离。就像朱骰家。就像马阿姨家。虽然老人有这个想法,但村里没有这个风俗。只有父亲杨杭能逆俗而行,原因不为别的,就是弟弟是个不争气的人,是个靠不住的未来。也许王燕说得没错,相比于伯父杨树,自己的父母显得更好,还有希望。王燕说,父亲给女儿分房子,主要是出于亲情。这也没有错。但对于杨萍来说,她宁愿要一份风俗中的结果,就是父亲把房子都留给弟弟,作为泼出去的水,她能够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样,她就可以放心地和他一起离开。但是,现在她却困在这个村子里。

杨萍朝野庙看了看。如果没有和他在野庙边的河湾见面,多好!她是被他的文字打动的。就在河湾见面那次,他把网上51里的秘密日记打开,读给她听。这似乎是一个远方的故事,因为他用的是第三人称。

在他心中,她是一名受难的天使。他希望分担着不公正的命运之神交给她的过多的内心郁闷。开始他只想聆听,并未想过要伸出手来,拯救她脱离生活的迷局。“是的,如果能分担她生命中的痛苦,会是我今生的快乐。”他淡淡地想,那是在一条新修城市道路的尽头,蝙蝠翻飞,农舍孤独,田野蛙鸣。他一仰头,看到银河哗地一声飘泼下来。

张爱玲说,“千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千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他与她相遇,如果把背景放大,可以看到那么的必然和偶然。这是南方著名的红色小城。几十年后,这段历史成为当地旅游的重点。而她,是这段历史的解说者之一,因为她的聪明,美丽,开朗。一段深厚的历史与一个时政的热点,一批为此远道而来的参观者,让他与她的人生轨迹有了最初的交点。由于她的优秀,她成了官方抽调过来义务接待员。出于接待对象的身份和需要,他被单位派往跟随。

这就样,他们相识了。那一次的合影和分开时她的笑容,成了一颗种子。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那是多么普通的一次认识。后来想想,一些故事的开头是可以非常普通的。站在小城一座石桥上,她指点着那道横跨河面上的水渠。十年前她从家里到学校,这是一条捷径,一次不慎落水了,成为她难忘的经历。而这次落水,也成为她在这个城市里的曲折命运的象征。

她为什么会不慎落水呢,为什么溺水时对一切因由总是那么茫然?为什么不通过一座宽阔平坦、完全不至于落水的大桥呢?幽暗的河面上,心情宛转的他,想看到她当年落水时的情景。他幻想成为把她从水中救起来的人,但那不具有可能性,那时他还在另外一个与她毫不相关的角落里生存。现在,行走在大桥上,他知道她还是一个溺水者,在红尘俗事里,他亲眼看着。她扑腾着,就在他的心疼之处。

他,是机关干部。她是导游。经常看到他带着外省口音的客人入住,安排食宿,陪餐陪酒。他常常露出耐心和焦急两种交织的神态,夜深一忙完就匆匆回家。他和她相识,是那次共同的接待,她是导游员,他是抽调的专家。在一处红色景点里,她讲得很快。列宁台,苏区戏剧,两个红军将领同台演戏。故事让客人捧腹大笑,但他却锁住了眉头。在宾馆吃工作餐间隙,他提醒她,讲故事可以慢一点,就不会把演戏的将领说成另一个。

“我说错了吗?真该死,我一点都不知道呢,我以为自己讲的就是那两个将领同台演戏呢。”她脸红起来,向他道谢。他建议把故事讲短一些,把列宁台的一些诗也给客人读读讲讲,会更有文化品位。她点点头,听他读诗,并掏笔让他写在纸上。她拿过纸条,看到清秀字迹,与他人一样。细细一读,果然是好诗:“千里听歌冒雨来,辉煌灯火照山台,军民同乐逢佳节,星月联华叹妙才……三十年来谁记得,绵江情景宛如新。”

她把纸条递回他跟前,请他写下电话和QQ,说是以后要多多向专家请教。他和她同桌吃饭,邻座,他站起来盛汤时,看到她衣领下的秘境。多年以后,他才告诉她,第一次记住她的地方,不是她黑发丛中白发的比例,而是衣领下的秘境。

他情愿看着她一边笑着,一边讲述她初次到外省求职时的一次次波折。一次次盲流的波折中,她竟然是一只上帝眷顾的羔羊,化险为夷。这是无数人为未知的命运而漂泊的时代。像一根稻草,在激流中漂泊,好的,坏的,两种可能布满了人们的征途。她只身去往外省。她一个人紧张地抱着行李袋,去往一个偏僻的镇。她落入传销的窝巢。在找不到一心投奔的熟人的时候,在身上仅剩十元的时候,在抵达小镇知道自己找寻的同学从事传销的时候,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那么多恰到好处的情节,让她有理由为往事微笑。

他看到了她回忆往事时的微笑。那捎带她去往小镇、让她一路紧张过的司机,那镇上小店里提醒她警惕传销的阿姨,那为流浪街头饥饿的她给予帮助的老乡……在她回忆时,看到了上帝的微笑。那是一家简陋的餐馆。讲述与聆听的时间,远远长于用餐的时间。是啊,她人生中那么多波折中的幸运,但一次不如意就足以彻底地毁掉她的微笑。

如果仅仅是一页纸上的故事,或是一段荧屏的表演,人们会成为一个容易感动的观众,全身心都投入剧情,甚至付出一些同情的泪水。然而,当故事真实地出现在身边,特别是故事人物就是自己熟悉的人时,会换成另一种态度。我对她说起了身边这样的故事。说起了纷然的风波,同事的议论,为一个家庭走向破碎而感慨。

她说,她曾经处在小城的一场非议中,而且遭受过人身的伤害。他从她的讲述中,知道了勇气与爱情同在。飞蛾扑火般的爱,走向的婚姻,会是燃烧过后昏和烟吗?一个家庭的平衡,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当年轻的许广平,与年长的鲁迅走到一起,而后又孤独地为鲁迅抚育着爱情的结晶,这样的家庭需要抵抗什么动荡,才能获得平衡与稳定?物质?事业?情感?而她当初的果敢,难道先天造就了人生的痛处?

是的,如果她现在感到了当初的错误,他无法原谅上帝在尘世里为她划出这样一段曲线。因为对她人生走向有重大影响的一些人,一些事,显然是上帝有意的安排。

她的笑容是一批批游客旅途的阳光。她的笑容不是由于自己快乐,而是为了别人的快乐。从闽西返回的路上,看到了她的疲倦。为一个游客,已整天奔波。的士在夜色中奔驰。她在夜色中唱起了歌谣,为了把快乐带给客人。接待中,他看着她面对游客,戴着耳麦,把熟知的红色历史流畅地解说出来。旅游手册上多么枯燥的解说词,因为她的笑容而变得像山间的溪水,欢快地流向客人的耳际。

他怀疑这就是天使的笑容,是但丁写过的那一种。他和她讨论过她的笑容。她以为谁都可以笑,谁笑起来都会像她一样美。他对她讲了东施效颦的故事。她又笑了。这样一种笑容,怎么会是从充满苦闷的心灵流出来?而他,为什么要知道她笑容后面的悲凉呢?

那是一次偶然的电话,她说,她要去上海了。她要去上海了。他感觉一份淡淡的惆怅,并把这种感受告诉了她。在上海的半个月,通过文字,他看到她全面的人生道路,因为这是一个网络时代。她为去留一直不断犹豫。影响她不能安下心来的,并不是事业的发展前景,而是家庭。

当她站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上远眺的时候,可以想象她的内心世界荡起过什么样的波澜,她内心的黄埔江会是怎样翻腾。他知道,东方明珠塔下的繁华世界,还有在这个繁华世界中奋斗成功而至今独身的同学,显然都会成为她人生道路的参照系。她曾经说,那女同学在电脑里为她算过命,她有点相信。

是啊,在她同学眼中,她的人生,她的家庭,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毫无疑问应该有新的选择。但是,她从东方明珠塔下来回到住处的时候,却用短信告诉他,她准备回家了。

总有一些问题,会让人想得头痛。那么她呢?她说起了她的偏头痛。她说是那次过水渠掉入河滩时种下的病根。这份隐疾,成为她人生的又一道暗喻。网上说,偏头痛与饮食、心情、睡眠等有关。掉餐拉餐、心情烦闷、失眠,这些她都有,因为工作,因为家庭……这是一种身心俱疲的处境。孩子,房子,这些家庭的内核,都成了奔驰的小兽,不断来到她脑子里,不断弄痛她的神经。

偏头痛,偏头痛。那么我会成为其中一只小兽吗?有一个问题,他第一次听她说起。他流泪了,她也流泪了。“因为我这几天,半夜醒来脑海里全是你的影子,我不知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他在心中反复念了千万遍。他作为旁观者,能担承什么呢?一个聆听者,会成为事情的介入者吗?

“工作是美丽的”,这是一句为她而准备的格言。她不只一次说到工作中感受的轻松和愉悦。对工作不可思议的热情,难道可以说她只是想在工作中忘掉一切烦恼?又说到她的笑容。虽然她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毫无做作的,但基本可以判定,她的笑容是职业培养的。当年被学校送进电子厂时,面对流水线时,你的笑容会在冷冰冰的机器旁纵情绽放吗?他问。她大笑得被噎住了,她说,她那时哭了。这是第三种让她哭的情形,另外两种,记得一次是工作中重大的委屈,一次是面对无奈的情感。

是啊,她为自己的命运奋斗过,而且在行业中,有了不凡的业绩和影响。她的笑容应该是对自己奋斗的肯定,源自她的自信。她的那么多客人,那么多景点,她总能从容地面对,让客人满意。那么,女人的优秀和美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摇晃的原因?

滚滚红尘中,她让他看到一朵莲花的高洁。是啊,有钞票就能买门票,那里的风景都可以用钱来开路。那八方的风景,人造的,自然的,历史的,地理的,高处的,低处的,城市的,山川的……风景对任何人都构成了向往和诱惑,但更多风景只是为特定阶层而准备。旅游是一次次财富的展示,一种种欲望的呈现,一种种享乐的交替。吃住行游购娱。总有一些人,把猎艳纳入旅游的内容,把秀色看成追逐的目标。作为一种置身这种尘嚣中心的职业,要面对多少诱惑,要应对多少骚扰。一个个电话,一只只短信,一段段荦话,一杯杯酒液,把人的动物性暴露得无比充分。堕落与持守,只是一念之间。

多年来,她面对了来自客人多少荒唐可笑的招式,她一次次用智慧让自以为是的客人感到了失败和无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风景都能买到门票。你是谁呀?——这是对付着自作多情短信。把这种话留给你家人吧——这是对付一厢情愿的赞美和表白。送礼,约请,甚至非礼。五花八门的手段,客人的无赖终得一笑对之。在这个尘世中,多少人能够自持,让笑容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这是一道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承担。责任。结果。后果……一次次追问,并没有让前景更加清晰,反而更多的迷雾升腾在茫然的眼前。他写下:也许,爱只不过是一次终将返回的旅行,即使沿途的风景让人终生刻骨铭记和眷恋。她看到了,面对他的迷惘和动摇说,早点结束吧。

……

杨萍站在石桥上,想起了那天,他和她,坐在野庙边的河滩上,时光把他们变成了一只琥珀。他读着那些把她打动的网络日记。她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而感动。那些细碎的文字,就像带着心血的碎片,就像细碎的星光,在河水里闪耀。他们只是见了几次面,更多是网上的交流。但他一直在51里为她写日记……

杨萍走下石桥,回到家里,看着孩子熟睡的脸蛋,不禁伏身亲吻,独自伏在枕上饮泣起来。但是,这位网络日志的写作者,其实只是对惨烈往事的覆盖。在惨烈的往事中,她不能忘掉一种痛,一种扎根在身心上的痛。

而现在,第三个他出现在身边,让她欲罢不能。她和孩子,多么需要人间的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保护。他会是吗?她想起了第一个他,摇了摇头。白天的时候,他发来微信,说要早点催促父亲签订协议。这不是帮王燕完成任务,帮他们单位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让她能早点走出城中村的阴影。她需要懂得,又似乎不懂。

她无法肯定地答复。她寄居的旧房子,在测量中只给计算了一层,说是屋子低矮,为此父亲大发雷霆,坚决不肯签订正式协议。这让杨萍左右为难。

上一章 下一章

发表评论
当前正在评论:野庙碑 进入评论区
顺便给作品打个分?
5
500
提交

发表的评论审核通过后会在评论区显示哦~ 可在个人主页查看书评的审核情况~

目录
举报

提交

帐号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